河南佛教学院开展参访实践活动
2023年11月4日,河南佛教学院教务处组织本科生到南阳市参访大德,云游修学,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参访活动是河南佛教学院贯彻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楼阳生书记强调的“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河南实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充分发挥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宗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途径,努力在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工作要求,持续开展“坚持中国化·同心正道行”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本科生专题教育课程之一。
大家首先到张仲景博物馆参观,讲解员对张仲景博物馆进行了声情并茂的讲解,讲解员介绍: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新冠肺炎病毒爆发期间,张仲景创造的小柴胡汤等方剂对新冠肺炎病毒的治疗和预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师生听后对医圣张仲景的医德医术无不交口称赞。感叹说:“即使成不了医生,也要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第二个参访地是柏佛寺。远远望去,柏佛寺院内的古柏树就像一尊大佛,脉脉含情,笑迎八方来客。走进细观这棵古柏树又像一座百佛群雕,蔚为壮观,遮天蔽日,生机盎然。古柏上的每一个树枝都往上生长,并不旁逸斜出,往上生长的树枝又自成一体,仅仅围绕在主干四周,又像是一棵独立的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树,细看每一个往上生长的树枝既是独立的树,更像一尊大大小小的佛,这棵古柏树好像就是天然的佛的群雕。真是太美了!听住持说,这棵树已有2000多年了,当年就是因为这棵树建了这座寺庙,取名叫“柏佛寺”!
南阳市佛教协会会长、柏佛寺住持演隆法师(右一)在柏佛寺与河南佛教学院本科生亲切交流
在柏佛寺,现任南阳市佛教协会会长、柏佛寺住持的演隆法师热情的接待了大家,带领大家参观了大雄宝殿等建筑,并给大家介绍了南阳市佛教事业的发展概况,并对大家说:“桐柏山是个好地方,风景秀丽,又是淮河源头,是临济宗白云系重要分支,在佛教界声誉很高,影响很大,不仅影响着河南,也影响着全国,河南佛教学院就建在灵秀的桐柏山上,那里是出人才的地方,全国‘九山百寺千僧’就包括桐柏山,几乎全国出名的寺院中都有桐柏山的僧尼和法师,愿大家在那里一定要安心学习,早日修成正果。那里是学习修行的好地方。”
第三个参访地是“千古人龙”诸葛亮的诸葛庐。这里是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地,诸葛亮躬耕南阳所在地、三国文化策源地、著名的草庐对策发生于此。诸葛庐呈八角形,顶呈八角是取诸葛亮巧布八阵之意。木雕回廊,环绕四周。草庐屋檐的牌匾上刻有“诸葛草芦”四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的手笔,字体苍劲挺拔。诸葛庐内保存宋、元、明、清碑刻300多块,其中宋代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书《前出师表》,字迹苍劲,历来为书法爱好者所推崇。明李东阳的《重修诸葛武侯祠记》、任义的《书指道碑阴》等碑刻,是研究诸葛庐沿革的重要文字资料。庐内大量的匾额、楹联、碑碣中保留古代不少名人的佳句和名篇。庐内茂林修竹,绿荫遮道,景色宜人,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亦使前来参访的师生叹为观止,收益良多。
下午五点,参访活动圆满结束。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了专题教育的空间,做到了知行合一,提高了教学效果。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学习兴趣,今后还会积极参与。
(教务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