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违毘奈耶
——略论"五随行法"
释观宗
勤学毘奈耶比丘为了使自己的道业稳固增长,维护僧团的清净和合,要在戒定慧三学增上修行过程中,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戒持戒观念,还应了知如何不违毘奈耶的五种所随行法。本文以《瑜伽师地论》和自己的修学体验,谈如何保持正念,而不违犯毗奈耶。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调伏事》卷九十九云:应知有五毗奈耶所随行法;依毗奈耶勤学比丘,随行于彼。云何为五?“一者安住,二者居处,三者所依,四者受用,五者羯磨“。
一安住:谓依毗奈耶勤学比丘,应当安住五种想住,何为五?(一)若入聚落,应当安住入牢狱想。经文说“三界火宅,犹如牢狱”众若充满,甚可恐怖。比喻沙门为跳出三界轮回,一定要对三界的过缓生起厌离之心,不贪恋红尘。但为修行,需要健康的身体,入聚落托钵乞食或为卧具,病缘,医药,或为教化众生而到达人口聚集的地方,应当作牢狱想,不可久留。因世俗人群杂居,声香味触法对初修业者的诱惑,为避免被外尘所染污,应尽量收摄身心,心存怖畏应尽快离开人群。去山中或寂静处适宜修禅定,才是理想的处所。
(二)若在道场,常当于己住沙门想,如修所成地说;于四处所以三十二相应善观察。
第一处观察;我已发心皈依三宝,剃除须发著坏色衣,舍弃世俗的外表好的形象,应当观察从此以后与世俗人不同名为誓受下劣形象。为学佛修行,于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中,不能随着以前的习气,应当制伏心中的傲慢,往来他家托钵乞食,认真地观察行走的动作,保持内心的清净,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威仪。又要正观察,我所用的生存资粮,都是十方信众的布施供养,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受用,不应资具的好坏而生不平等心,如是名为观察自誓受下劣众具。
第二处观察;善说法毗奈耶中诸出家者所受尸罗,略有拾二事之所显现。一者弃拾父母,妻子,奴婢,朋友眷属财珍宝等所显。二者弃拾歌舞娼妓,笑戏欢娱,游纵放逸。亲属聚会种种世事之所显现。由能安住尸罗,不因为有所违犯而私自恳责,也不舍被有同修梵行者所依法呵责驱摈。若有犯尸罗而不要随便举出。若于尸罗有所缺犯,由此因缘,便自恳责。如果有同梵行者如法呵责乃至驱摈,那么就 如法地忏悔,发誓后不再造。还要对能俱我的罪的同梵行者心不生怨恨,也不要损恼他,而要好好地修好自己。
第三处观察;在守持好尸罗基础上应以五相精勤修诸善品。
1,经常地去请问,读诵,讨论,决择,勤修善法,如此才谌能受他人的信赖和布施。
2,由喜欢独处,不乐群聚,在闲静处以正方便修习诸作意,勤修止观。对生死生起大怖畏,对解脱涅槃见有殊胜功德,心欣悦向往。
第四处观察;于第三处观察中了知有四苦之所随逐。谓于沙门果,如果没有证得,还是为恶趣苦之所随逐;有情的色身是生老病死纯大苦聚集处,为内坏苦之所随逐;一切所受离别法,都是爱坏苦之所随逐。自己造作惠业,是一切苦的因之所随逐。
依四处应生如理作意;我今为解脱诸苦,自誓受下劣形成威仪及资身具,誓受禁戒,誓受精勤修善法,于四种苦为解脱等。若我如是警策自己,鼓励自己,还没有得定而解脱,应当更加精勤如理作意,后证得三摩地,为断微细烦恼,还要继续努力,直到证果而解脱。
3.若饮食时,常当安住为疗病想,对好或不好的食物,不起贪着,不起憎恶,平等一味地受用。欲界众生,段食为主。比丘为有体力修习善法,需要饮食以支持,应把色身看作大苦患,把饮食当做治病的药,不为昌荡,不为憍逸,不为端严。
4.若处远离,于眼所识色,耳所识声等;应住盲聋,喑哑等想。此即为密护六根门,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念防护意,行平等位,于六根所行境不取其相,不取随好。所谓;同空一切,自然不著外色,耳乃至意,亦复如是,没有外缘,违犯毗奈耶之事就不会发生。
5.若寝息时,当起难保旷野林中惊怖鹿想。即是要于日白昼分精进修学,策励其心,不容有片刻地失念放逸。于夜中分寝卧时,住光明想,保持警觉,如林中鹿,时时刻刻提放着老虎的到来,不随懒惰的习气,而入昏沉睡眼;忘失正念。勤学毗奈耶比丘,常当安住此五种想,于此五种既安住已,既使受到国王般的衣服,饮食,卧具,都不会堕在欲乐行边,因为他不再起贪著心,能直心向道,不违毗奈耶。
二.居处;谓五种居处。1.比丘。2比丘尼居处。3.外道居处。4杂染居处。比丘居住谓存下中上座之所居止。佛教僧团即依此建立,原始僧团随方游行,居无定所,但仍能依此规则,保持有序清净。佛教传入中国,僧众多住有固定处所的寺院,寺院有方丈主持等职,也是能符合僧众和合原则的。比丘尼与比的居住处所分开,但距离不可太远,以方便接受比丘的教导,外道居处,即是种种外道之所居处。杂染居处,谓于是处不施设一部分羯磨。无杂染居处者,谓于是处能具足施设一切羯磨。在此居处所,大大小小的僧众聚集,都是很有规则,整齐而不失肃穆。对此无杂染居处,应有希望尽奉止住想。好的环境对修行者有好的影响。既使是居处此无杂染处所,也应常常怀着把自己当作旅客想,不可起贪染心。虽住如是无讥嫌处,也应常常怀有谨慎之心,恐怕以免被诸有智同梵行者之所讥嫌。对于杂染比丘混杂居处,应当思维决择,既使有很多美妙的利养恭敬,也应舍弃,不可止住此处,除非是遇到困难暂时依附。或者是路过此处为休息故,或为度化诸比丘;拔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对于比丘尼居处,除了律中所说的三种情况外,不应止住,尽快离开,以免遭人讥嫌。
三.所依;谓五种所依,1.村田所依,2居处所依,3补特伽罗所依,4诸衣服等资具所依,5威仪所依。若依村城地方分所而得安住,名村田所依园林或诸寺院经行处等,而得安住,应知名居处所依。若依施主,轨范师,亲教师,谏诲忆念教授教戒说正法者,名补特伽罗所依。若顺道具或粗或妙,随所获得依服饮食,病缘医药资身众具;若诸衣服等资具所依。若时间,行住坐卧如其所乐得安乐住,应知名威仪所依。如果能依如是所依而住终不会被苦恼,非圣无义所引,困弊匪宜,而损害自己。
四.受用;若由习近减诸善法增不善法,或习近时令诸世间生起讥诃,或令世间共所厌贱,或令未信者倍令不信,或已信者令其变异,是名五种不净受用,与此相违当知名为清净受用。五种不净受用,如次应知;1受用窣堵波物,2受用诸僧祗物,3受用他别人物,4受用非委信物,5受用诸便秽物。勤学毗奈耶比丘应当远离五种不净受用,于诸净受用随行比丘,能善酬报所有信施。
五.羯磨。一切羯磨略有四种;一者单白羯磨,二者白二羯磨,三者白四羯磨,四者三语羯磨。出家,受具足,或补特伽罗,或出罪,举罪,或驱摈或受安居,或为摄受,折伏有情等羯磨名为有情数事所依羯磨;若受持钵,结界等类所有羯磨名为无情数事所依羯磨。由四羯磨由事差别成无量,勤学毗奈耶比丘如应解了,随顺而行,于所犯罪善巧而出,避护自身令得清净离诸恶过。
“人身难得,戒法难闻”以上略谈五种随顺毗奈耶法尽,吾等大众应当精进修学,争取早日做个不违毗奈耶的清净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