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因明

        因明学是印度"六派哲学"中尼夜耶派(即正理派)之鼻祖足目所创,在佛教中属于"五明"之一。传说释迦牟尼佛就曾亲讲过因明,在部派佛教的典籍中也说要博通因明等世俗诸论。而到了中观学龙树时期,则对因明有了高度的关注,这主要与龙树当时学术环境有关,一方面要面对声闻学者的质疑,另一方面则要面对佛教之外的学者非难。在这样一个充满为真理而激烈辩论的环境里,因明学则显得极为重要。不过在这一时期的因明学,佛教学者多是持批判态度的,到了瑜伽唯识学派的世亲及陈那时期,对正理派的因明学有了吸收和包容的态度,取其长而弃其短,形成了佛教因明特别是新因明的体系。印度唯识学理论高深、组织严密,因明学也是其一大特色,在唯识学的诸多论师中,很多都是因明学大师,不仅推进了因明学的发展,而且也完备了唯识学的理论体系。...

藏传因明

         因明在中国藏地的传承。因明是随着佛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的。藏传因明特别注重其中知识论的内容。亦即藏语文中作为取得真理,验证真理的尺度和传播真理的方法的"量学"部分的内容,故又称之为"藏传量学"或简称量学、量论。以11世纪的俄•洛丹喜饶为分界,之前以译介印度因明著作为主,称之为古量论。之后,开始出现藏人的因明自着,并形成了"摄类"的因明范畴体系和应成论式的特色,称之为新量论。最早是由寂护和赞法人法光共同译出陈那的《因轮抉择论》,之后三大译师吉祥积、智军、龙幢译出陈那、法称及其后学的因明着疏共19种。...

汉传因明

         印度因明在中国汉地的传承.早在北魏泰常六年(421年)前后,在印度僧人所译《大般涅盘经》中已有古因明的五支式。后又有真谛等译出《方便心论》、《回诤论》、《如实论》等古因明著作。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从印度回国时带回因明论36部,并译出陈那《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在汉地称之为大论和小论,成为汉传因明的基本经典。初唐时玄奘门人竞相为此二论作疏,在佛教界因明研习蔚然成风,流传下来的主要著作有文轨《庄严疏》、神泰《理门述记》以及窥基《因明大疏》等。窥基门人慧沼着有《因明义断》、《因明入正理论义篡要》等,慧沼弟子智周着《因明论疏前记》、《后记》、〈抄略记〉。道邑有〈义范〉(已佚),道献有〈义心〉(已佚)。另外,义凈也译有陈那〈集量论〉、〈因明正理门论〉和〈观所缘论释〉三部因明著作,但多已佚。...

傅新毅教授专访